发布时间:2025-04-23 03:19:33 人气:
助理……走进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展馆,多个参展企业在展会现场集中展示“AI+
在2025年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与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三博会”)的现场,“AI +智慧农业”、机器人+农业、食品产业创新、农食预制菜产业出海等成为关键词。行走在展会现场,国内食品、预制菜、农业等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均被聚焦放大。
智慧农情监测站、全自动AI水质检测仪、飞鸟智慧巡园平台、全场景乡村数字人等智慧农业前沿科技引人瞩目,5亿元农业订单现场成交,各类专业化论坛探讨着中国农食行业的未来……由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引发的变局下,作为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本届展会深度展示中国农食预制菜产业发展成果,凸显各行业共同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服务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远程提起虾罾。在展会现场,广东渔易水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媒体主管张星用屏幕演示AI智能虾罾监测仪。
借助超清全景AI摄像头,虾罾监测仪可精确分析虾体状况,进而优化饵料投喂方式,也能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养殖建议。“通过手机远程遥控,渔民、虾民不用天天跑塘头,减轻了工作量。”张星说。
在圈子你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位前,一款应用于农场区域的搬运机器人正在驮着货物行走。企业商务部负责人应女士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该款机器人具备多机协同功能,其中系统为企业自主研发,可实现不同农场和厂区机器间的协同配合。
圈子你我是一家聚焦技术创新的AIGC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这家公司正试图用代码重构从播种到餐桌的每个环节,让农业真正实现“生产—加工—营销”全链路智能化。
“目前我们已与腾讯云共建农业数据中台,探索全链路智能化。例如,当前农户急需用AI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而AI智能决策系统能够帮助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将传统‘经验种植’升级为‘数据种田’,目前该应用场景已在四川等地落地测试。”应女士说。
今年,当、大数据、低空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如何运用新技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农业,成为全行业思考的命题。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意见》还首次提出运用人工智能、低空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铸造“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展会率先打造中国首个AI赋能的智慧农食博览会,在多个展区引入前沿人工智能技术,体现出中国推动农业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探索。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展会体验感,也向外界传递出中国农食行业“从种植到餐桌”的科技变革进程。
在AI无人餐厅展区前,一款由深圳万德厨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烹饪智能体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将汤、肉和米饭同时放入烹饪智能体中,beat365app屏幕上即刻显示识别出来的三样菜品信息。
企业相关负责人何建丰介绍该套烹饪智能体搭载了定向微波技术,不仅可以模拟各种做菜方式对不同形式的菜品加热,还设有5120个温控点,根据AI识别出来的菜品,分区域精准加热控温。消费者只要把要做的菜品全部放进去,一键便可做出一道美味佳肴。与此同时,该烹饪体还搭载了健康检测大模型,能够充当营养师和健康管家,beat365app系统可以结合用户数据能够自动生成饮食建议。
向科技要生产力,向市场要消费力。不久前发布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此次展会现场看到,中国农食企业正在立足农业,但却不止步传统。他们用实践表明,发展现代农业,绝不能靠天吃饭,而是要靠品牌、附加值、消费场景来打开市场。
而AI赋能,便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为驱动,不仅健全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机制,更实现食物供给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此次展会,也在致力于打造集贸易促进、投资对接、技术交流、品牌展示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推动农产品供给与消费“双向提质”。
当前,农食产业出海成本激增。对全球市场消费者和中国特色来说,各有一个关键问题亟需解答:还能吃什么?怎么卖出去?
在此次“三博会”现场,广东“四大名鹅”之首的马冈鹅正在告诉全球答案。展会上,开平马冈鹅一举收获三组签约,签约总金额超8000万元,是预制菜等产业全产业链国际突围的新尝试。
开专场、签大单,广东马冈鹅打造了一场“广东特色出海新范式”:以文化为纽带,以中华美食魅力赋能产业;以标准为基石,构建养殖加工规范引领发展;以模式为支撑,创新“海外共享工厂”合作形式,实现一站式、全方位、beat365app全链条出海。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中东、北美、东南亚、港澳等地区的重要采购商,带来超千亿元人民币采购意向,成为中外农食贸易对接的重要桥梁。在出海活动举行的签约活动中,5组国际合作协议落地,涵盖县域海外仓建设、国际展会合作、特色产品出口等领域。
这正是当前以广东为代表的国内特色农产品突围“关税风暴”的缩影。它们以预制菜产业的融合优势,打造新的农业产业体系,让特色农产品以全新形态、更高价值走入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农食预制菜产品坚持将市场挺在产业前面,立足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深挖全球食品市场潜能。
产品创新和体系构建后,如何确保中国产品在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新的市场又在何方?
在4月19日举办的“预制出海·味揽全球——2025预制菜出海研讨交流活动”中,农业农村部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刘武兵介绍,去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进口规模稳居全球首位,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漂洋过海,成为国际市场的中国名片。而大湾区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始终是农食产业的弄潮儿,预制菜更是一马当先,连续三年领跑全国产业指数,成功登陆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市场。
新加坡全球食材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顾问、新加坡 First Taste 公司总经理周鹏邦表示,中国预制菜企业要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布局,包括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与创新,东南亚是中国预制菜产业链企业出海的理想目的地。
顺着海洋向南进入东南亚,乘着中欧班列向西进入中东,这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深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生动写照。不只制造业,农食产品同样在这些市场“摩拳擦掌”。
在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看来,中东是一个极为容易被忽视的高端市场。新中餐企业需要中国智慧农业技术、中国文化和供应链“三轮驱动”,推动产业从产品认证、产品创新、科技合作到品牌聚智。“未来8—10年,中国农业相关制造企业需要花大力气在品牌塑造上。”陈定定说。
他表示,中国农食企业要深耕中东市场,首先需要融入本土消费文化,同时从产品认证、场景创新、科技合作到品牌叙事形成差异化优势。
而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餐饮的终极战场在消费者心智。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为例,其聚焦预制菜等特色新产业开展了系列行动。如策划“农经全球眼”和“链上预制菜”等专题报道,向世界讲述中国农食品牌故事;组织预制菜企业走进澳新市场、巴黎奥运会及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展,助力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不难发现,从AI赋能、国际采购到地方品牌推介,本届展会正逐步成为中国农食领域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窗口,也为全球农业合作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与实践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