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7 04:50:46 人气:
针对企业对信用修复政策不了解、信用修复流程不熟悉、票据丢失难修复等痛点、堵点问题,2024年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启动“津交信用·筑信惠企”信用修复专项行动,以创新举措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
(一)信用修复及时告知。各级交通运输执法部门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信用修复明白纸或信用修复告知书,主动告知经营主体行政处罚信息将被公示的网站、公示期、信用修复流程、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等内容,实现处罚、修复“齐步走”。
(二)修复信息全程提醒。通过“运证通”App,向在全国范围内被处罚和处罚信息已经达到3个月最短公示期的天津企业,以及在津被处罚的北京、河北交通运输企业提供信用信息提醒服务,发送“消息通知”,助力信用修复“更顺畅”,提升了京津冀交通运输信用协同监管与执法协作水平。
(三)数据核验免于提交。印发《优化行政处罚信息(交通运输领域)信用修复工作指引》,整合行业缴纳罚款凭证数据,通过跨部门数据核验,企业可通过提交“已缴纳罚款承诺书”,代替已缴费凭证,免去申请材料“繁琐事”。
(四)公益培训答疑解惑。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操作方法,并解答疑问。2024年超500家企业参加培训,企业信用风险防控意识与修复通过率明显提升。beat365官网
2024年,共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2468次,发放信用修复明白纸5000余份,对1202家企业进行9170次信用修复提醒,先后有500余家企业参加信用修复公益培训。企业信用修复意识有效提升,信用修复工作流程明显简化,充分发挥了信用建设对优化营商环境基础性作用。
针对道路运输行业经营主体流动性强、安全监管难的特点,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公安等多部门,于2021年9月出台《道路运输企业分类分级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启用苏州市道路运输评价系统,通过整合多部门数据开展以安全为核心的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行业监管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基于信用数据的“安全+信用”新型监管模式。
(一)加强机制协同。成立多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以9类日常安全管理为重点,对客运、普货、危货分类构建5个方面的评价体系,每季度推送评价结果至公安、应急、城管、文旅等部门,形成齐抓共管促安全的新格局。
(二)强化数据整合。跨部门整合动静态数据,在归集资质状况、动态监控和违法违规等行业数据同时,实时归集公安交通违法、交通事故等数据,提升评价精准度。
(三)开发评价系统。建成道路运输评价系统,统计分析各类数据后自动形成评价结果,并共享至多部门,同时通过系统企业端服务企业掌握安全情况。
(四)实施分类监管。结合执法检查计划实施分类监管,将评价等级低的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名录库,实施跨部门跨区域联合监管。2024年对评价等级低的企业开展现场检查 691家次,安全执法220起。
该模式实施以来,多部门协同联动保障行业安全发展,2022至2024年苏州市道路运输领域事故数和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3.8%、46%、5.1%和46.9%、56.3%、25%,引导市场资源逐步向诚信企业倾斜,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安全发展水平。
为减少监管对船舶正常经营活动干扰,浙江出台《地方海事辖区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办法(试行)》,构建船舶动态精准监管的全链条信用管理服务体系,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累计完成2.3万艘船舶综合质量动态评定和安全等级划分,有效解决了“盲目查、随意查、重复查”等存在问题。beat365官网
(一)制度重塑,评定船舶安全等级。建立由“基本资质、安全检查、绿水积分”等七部分内容92项指标组成的评定标准,将船舶分为五个安全等级,实现“一码查询、一码服务、一码监管”。
(二)数字赋能,实施船舶精准监管。完成业务数据整合,建立统一“工单池”,破解信息不联动等问题。通过重塑管理链条、锁定检查周期、明确检查条件,解决了“检查谁、谁来查、何时查”等问题,实现船舶靶向监管。
(三)多跨协同,推出船舶差异服务。探索服管结合的新形态,在公共资源使用、评先评优、过闸调度、信用金融产品和绿色惠民服务等方面,对等级高的船舶实施奖励性引导,对等级低的船舶进行安全限制,通过政策激励和制约,引导船舶安全航行、诚信经营。
(四)自主创新,建立污染物绿水积分制。推出绿水积分记分标准,明确污染物排放周期、最低排放量和记分梯度,建立船舶正常排放船舶水污染物积分兑换奖励机制,船户上交船舶水污染物获取相应积分分值,积分可用于兑换享受优先过闸、使用岸电等便利。
截至2024年底,浙江已完成2.1万艘省内外内河运输船舶综合质量动态评定和安全等级划分,全部施行船舶分级分类动态监管。内河运输船舶分级分类纳管以来,辖区高风险的船舶数量下降50%。推出的“绿色+信用”金融贷款,累计发放资金突破13亿元,有效引导船舶安全诚信经营,为行业信用监管创新趟出了一条新路。
山东省交通运输部门按照“科学评价、奖罚分明、管用好使、震慑力强”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支撑、以重点监管为保障、以第三方服务为补充”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鼓励支持安全生产信用等级高、安全生产体系健全且运行良好的企业,承担更多更重的交通建设发展任务,推进行业治理向事前预防模式转变。
(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山东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实施办法》,对两客一危、水路运输、港口危险货物装卸仓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工程建设等风险高、危险性大的行业重点领域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评价。对巡游出租、机动车维修、驾驶员培训、道路普通货物运输、水路普通货物运输等风险相对较低、规模散小的行业领域,经企业自评、属地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等级。
(二)实施精准靶向监管。以安全生产信用风险为导向,优化配置市场资源和监管力量,严格落地27条奖惩措施,重点加强信用等级低、风险高企业监管,确保安全生产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得到激励,等级低的受到惩戒。2024年共组织开展检查、安全诊断企业234家次,其中安全生产信用B级及以下企业146家次,占比62.4%;发现处置问题隐患1394个,其中重大隐患71个。
(三)加强监测预警。归集行业监管数据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数据,创建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画像,及时发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问题预警提醒。截至2024年底,已通过多种方式作出安全生产信用预警提醒430余次,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
截至2024年底,山东省6万余家交通运输企业确定了安全生产信用等级,产生有效信用数据1262.7万条,已对3934余家(次)企业实施信用惩戒,其中已有464家企业退出山东市场。列入“重点关注名单”106家,完成规模散小企业定级58235家,有力保障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以信息化为依托,以信用为支撑,以重构制度流程标准为重点,建立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搭建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企业“红、黄、绿”三色分级分类监管,实现行业监管由事后处罚向事前信用风险预警、事中分级分类精准监管转型。
(一)整合数据资源,搭建“一方平台”。整合行业内外21大类数据资源,搭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117类违法违规失信行为的实时监测报警,以及疑似非法营运行为的比对、分析、筛选,做到精准管控。
(二)重塑制度标准,建立“一套体系”。研究制定“1+1+N”制度流程,建成145个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构建全省统一的平台运行管理、违法违规线索处置、问题隐患整改监督、结果运用跟踪督办、白名单库管理等工作机制与规范,形成统一协调的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
(三)深挖数据资源,探索“一个构架”。对全省“两客一危”企业,以季度为周期开展“红、黄、绿”三色安全信用“画像”,落实差异化监管措施,探索建立安全生产分级分类动态监管新构架,切实做到安全信用管理分级分类、奖惩分明、精准高效。
(四)突出结果运用,强化“一抓到底”。对违法违规线索、安全生产事故风险、12328服务热线投诉频率高的违规失信事件等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2024年开展警示、督办、通报批评469次,累计通报信用良好的企业333家、违规告警车占比较高的企业321家。
(五)立足服务企业,实现“一网通办”。开发建设企业网上服务大厅,对事中违规信息实时告警、实时推送、实时干预。对事后违规失信信息主动认领、指导整改。将企业信用“画像”、等级评价等信息同步推送,督促企业加强整改。
2024年累计监测发现“两客一危”事后违法违规总量21405条,办结率99.20%;事中月均报警总量由运行初期最高4400余条/每月降至目前1200余条/每月,红码、黄码企业数量由最初的189家下降至28家,降幅达85%,绿码企业占比上升至98%,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为鼓励、支持违法失信经营主体自我纠错、重塑信用,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以“信管家”品牌创建推进信用建设高质量发展,通过“预先告知 并行办理”、清单式分类审核、帮办代办、全流程贴心指导帮扶等举措,助力构建“放管结合、宽严相济、进退有序”的信用监管新格局。
(一)推行“预先告知,并行办理”。实施“双信同达”机制,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通过短信向行政相对人同步推送“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信息”和“信用修复预先告知信息”,实现处罚、修复一次办理。
(二)实施清单式分类审核。对常用的六百余项处罚事项编制审核清单,形成实施清单化分类审核信用修复申请常态机制。根据清单,违法行为没有继续状态、无需采取积极行为消除不良后果的,允许失信主体以“承诺模式”纠正,企业签署承诺书即可出具同意意见。违法状态继续、需要采取积极行为改正违法行为的,要求以“闭环模式”纠正,在企业整改完成后向其出具审核同意意见。
(三)推行帮办代办服务。申请人可将《信用修复申请表》寄送至处理窗口,行政机关审核通过后通过EMS及时将表格免费寄回申请人,实现“足不出户,服务到家”。
(四)全流程贴心指导帮扶。组织高频失信企业参加信用修复专题培训,组建专项工作组为失信企业提供个性化修复方案,确保每家企业顺利完成信用修复。利用“信用珠海”平台向企业两次自动推送提醒短信,提示企业及时修复。
自2023年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创建“信管家”品牌以来,已通过短信推送预先告知信息2000余条,办理修复审核业务969宗,邮寄信用修复申请表197份,实现了信用修复成本更低、主动修复率更高、法治化营商环境更优。
重庆市北碚区紧紧围绕以构建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打造 “信用+交通旅游” 应用场景,该场景以激励交通运输行业企业及从业人员为目的,以“四好农村路”西山环线为载体,整合民宿、农家乐、酒店、景点等社会资源,搭建“信用+”场景新模式。
(一)构建工作体系。从辖区480家运输企业中,严选36家信用A级及以上企业作为第一批激励对象。联合相关部门制定“1+1+12”政策配套措施,即:1个方案、1个联盟、12项优惠条款,完善的体系机制保障应用场景有章可循。
(二)搭建应用场景。联合文旅、农业、街镇等部门,依托84公里“四好农村路”和29条公共交通线余处旅游热点与特色产业,布局96家景点、特色民宿、农产品等,为诚信企业3000余名员工提供8至9折专属优惠,通过信用手段,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畅通沿线消费循环。
(三)强化数字赋能。开发“交通运输信用码”,采集企业、员工信用档案以及环线商家信息,分析企业员工消费偏好和历史轨迹等数据,精准推送商家地理位置和交通出行路线,实现了信用数据与各行业数据的有效联通,打破了不同行业信息壁垒,提升数据交互效率及场景运转效能。
应用场景打造以来,工作成效显著。一是交通运输企业提质增效。推动企业主动诚信经营,A级信用企业占比提升3%,行业投诉率同比下降2%,形成“诚信经营—群众满意—效益提高”的营商环境。二是民营经济活力迸发。信用场景刺激消费升级,带动环线经济发展,工商个体户注册同比增长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形成“信用增值—消费激励—品质提升”的良性循环。三是诚信氛围日趋浓厚。通过人民网、重庆日报等20家主流媒体,以及自媒体等多渠道传播,全网曝光率500万次,扩大了应用场景影响力,营造了浓厚信用宣传氛围。该场景充分发挥了交通诚信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政府、企业、产业多方共赢,为交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实践。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多举措创新“信用+”应用场景,制定完善一系列制度,并组织实施,不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经过持续治理,企业规范经营、安全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从业人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驾乘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一)制度建设“重拳出击”。出台昆明市巡游出租汽车行业重点驾驶员、网络预约出租车行业重点驾驶员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多个文件,将驾驶员服务与安全行为纳入信用监管,让行业诚信管理有章可循。
(二)关键要素“精准施策”。从“人、车、环境、管理”四要素入手,紧盯平台公司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驾驶员及车辆管理、动态监管、交通违法隐患消除等,进行检查和量化考核。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非法接入车辆、驾驶员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执法检查,责令即时或者限期整改,并量化打分,评分结果对外公示。确定信用等级,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三)科学评定“激励先进”。将驾驶员服务星级分为五个星级,对三星级以上驾驶员实行激励措施,建立“优秀表现晋升机制”,树立行业先进典型,增强驾驶员诚信获得感。
(四)高频失信“重点突破”。建立“一票否决负面清单”,对高频失信网约车平台企业开展警示约谈,清退不合规人员和车辆,严把准入关,维护司乘合法权益。
(五)信用修复“鼓励整改”。建立车辆所有人信用修复机制,畅通异议申诉渠道,对主动整改的企业撤销不诚信记录,实施信用等级动态管理,助企“诚”风再起。
截至2024年底,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已对14000余名巡游出租汽车驾驶员完成信用星级评定,并对三星级以上驾驶员实施激励;对于已认定的159名网约车行业失信人员,平台停止向其派单。信用监管手段的实施,推动了昆明市出租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步压实,服务质量持续优化,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出行需求。
2022年,太仓海事局试点实施内河诚信集装箱船舶“绿色快航”激励机制,联合码头为守信集装箱船舶提供“当天到港、当天靠泊、当天作业”便利服务,取得良好反响。太仓海事局积极扩大试点服务范围,于2024年全面启动“平安箱运·绿色快航”扩容工程,对进出太仓港作业的1486艘集装箱船舶进行严格筛选和认定,将来自55家航运公司的210艘集装箱船舶纳入“平安箱运 绿色快航”守信激励名单,助推集装箱船舶“全过程不违规不违法”示范创建。
(一)科学制定守信名单。联合海事、港口、码头等单位建立港航协调管理机制,共同研究明确“绿色快航”守信激励名单准入条件,构建“一年无违章、两年无安检滞留、三年无等级事故、无信用惩戒、无重点跟踪、无C类船舶”的“六无”准入标准,将一年内在太仓港累计作业不少于12艘次的守信集装箱船舶纳入“平安箱运·绿色快航”守信激励名单。
(二)创新守信激励举措。对纳入守信激励名单的集装箱船舶,实施降低现场检查频次、审慎开具安检缺陷、优先待泊作业、开通绿色通道等便利举措。依托太仓水上绿色服务区,优先享受内河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接收、生活物资配送和内河船员接送等免费服务。在辖区集装箱码头上下游设置并运行多个内河小型集装箱船临时待泊点,推动集装箱码头作业效能和集装箱船舶周转效率大幅提升。
(四)推动信用共享共治。联合宁波、洋山港海事部门推进长三角集装箱船舶信用管理一体化,探索“江海直达”集装箱船舶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截至2024年底,太仓海事局已经累计通过“平安箱运·绿色快航”措施,便利船舶装卸作业5595艘次,完成装卸作业量约62.53万标箱,为航运公司节约资金成本约1.1亿元,基本实现“绿色快航”集装箱船舶“当天到港、当天靠泊、当天作业”,船舶周转率大大提高,绿色快航品牌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